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实践能力,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开展了“红色沂蒙,青春筑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温革命岁月,传承红色文化,践行新时代沂蒙精神。
邂逅一:红光照耀下的勤政廉政
7月20日下午,在电子学院杨中建副院长、刘桂梅老师的带领下,“红色沂蒙,青春筑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并与县团委进行了接洽。
费县团委张书记、王副书记亲切地接见了实践团成员,并与杨中建副院长、刘桂梅老师对实践工作展开了讨论。在王副书记的协助下,实践团成员与沂蒙小调诞生地、敬老院、薛庄镇团委等完成对接。
县团委热情的工作态度、高效的工作效率与简约的办环境形成的鲜明对比,触动了实践团的成员:费县的政府大楼是几十年前的老式建筑,每个部门的办公室都十分狭小,内设也只有几张简约的办公桌,但有限的办公条件下却迸发出无限的为民服务的办公精神,这是每一位党员和团员一生都应该秉持的理念和践行的工作态度。
在实践团一行从费县团委前往住处的途中,费县的交通管理已全面落实“车让行人”。每当行人通过斑马线时,来往的车辆都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令人心生暖意。无论是与费县团委的接触,还是街道上井然有序的交通,我们都能体会到费县政府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一个个小小的细节都增加了人们对政府的认同感。
在接下来的行程里,我们愈发深刻的感受到费县政府、县团委的职能作用,愈发的感受到红色文化的传承。费县是一个由红色旅游为支柱的县城,但物价并不高,这能充分的体现了当地政府的管控机制合理有效。费县村户院落挂着党旗,墙体绘画着十九大的精神标语,红色团建活动历久弥新,红色文化传承处处可见。
费县政府、团委在文化建设中高举红色文化名片,以红色精神为引导,坚持执政为民,从交通管制、物价管理、社会养老等众多方面务实履行政府职能,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邂逅二: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红色记忆之一
—弹尽粮绝,杀出血路终胜利
7月21日上午,实践团来到费县大青山开展了系列党性教育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活动一:参观学习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
大青山突围发生于1941年11月,是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5.3万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中的一次著名战斗。跟随着讲解员,我们走进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穷凶极恶的敌人杀红了眼睛,饿狼般扑向我抗日军民,但我抗日军民团结一心,誓死保家卫国。弹
尽粮绝,指导员程克大吼一声,一口咬下了鬼子耳朵;中队长邱则民宁死不屈,砸枪跳崖壮烈牺牲;山东省站工会秘书长陈明身负重伤,顽强抵抗,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怀孕五个月的姊妹团团长辛锐为掩护战友转移,拉响唯一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聆听着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心瞬间被刺痛——对侵略者的仇恨涌满胸膛,对英雄的敬佩油然而生。
我们沐浴在阳光下,出生在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自我,扎实专业技能,培养坚毅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力;另一方面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承担历史使命,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活动二:观看纪录片《英雄大青山》
实践团全体成员观看了《英雄大青山》专题纪录片,300余名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粉碎了数千日本侵略者的重兵“清剿”,保存了山东抗日武装的领导机关和大批有生力量。一个个感人故事、一段段真情诉说,激发了大家传承革命精神,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战争离我们那么远,历史离我们又那么近,爷爷的讲述,坚定了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心与信心。以革命战士为榜样,我们将始终继承和发扬“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实际行动传承和诠释老区革命精神。
活动三:悼念缅怀先烈
革命先烈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下一代的幸福,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祖国的大地是先烈们用鲜血浇灌,胜利的道路是他们用身躯铺成,我们今天的每一面旗帜都是先烈们用一腔热血染成。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革命自有后来人,共和国的土地上鲜花竞放。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思想,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为向烈士表示
活动四:重温誓言
在抗大碑林前,全体师生再一次面对党旗,重温誓言,精神在这一刻得到新的砥砺,思想得到新的提升。
70多年前的战斗,从八路军到沂蒙山区人民,从五尺男儿到红粉女儿,无一不是战斗的英雄。他们有的放弃了优越富裕的生活,投笔从戎;有的放弃了花前月下儿女情长,骨肉分离,难以团聚。他们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保家卫国。就像习近平主席所说:“崇高的信仰始终是我们党强大的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让坚强的信仰成为支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四个自信,铭记历史,不辱使命,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色记忆之二
—军民协作,共筑解放大业
7月24日,“红色沂蒙,青春筑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对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进行调研学习。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为鲁南地区的"红色大课堂",先后被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山东省委党校、等30多个单位选作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并被评为"山东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在孟良崮战役中军民协助,书写着英勇抗敌的感人故事。沂蒙山六姐妹、沂蒙红嫂、母乳救战士等红色故事不禁让人打湿了眼眶,还有那无数的战斗英雄及其英雄事迹亦被后人铭记。
进入博物馆,一幅幅老照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战役的点点滴滴:当时的老区人民剩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一帧帧,一幕幕,充分的体现了人民爱党爱国的情怀。现在的我们处于和平时代,应总结历史,秉承与发扬爱国主义情怀,以国家利益为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厅内展出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也令我们感慨万分,从抗日战争起始的小米加步枪、土枪土炮,到解放战争时坦克、冲锋枪,火炮等精良武器,充分体现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部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发展历程。我们要学习其中的精神,在和平时代下,艰苦创业,努力学习,实现自身发展,为祖国建设奉献力量。
邂逅三:优秀民歌的继承和发展
—余音绕梁 小调寻根
7月21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天蒙山探寻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沂蒙小调的诞生。
首先我们参观了“沂蒙历史”展厅,展厅延续并升华了沂蒙历史的内容,分为“孝悌文化感天动地”、“东夷文化源远流长”、“古圣先贤光耀千秋”、“汉竹简画像石闻名遐迩”、“名门望族光耀千秋”、“大义文化气薄云天”六大主题。展厅内容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
其次我们来到沂蒙小调纪念馆,《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这首歌在不同时期被填写上不同的内容,不断发挥着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激励了一代人、几代人来保卫家乡。《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已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发着当地百姓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
一首民歌,历史赋予了它经典的位置。战时的文艺工作者们,也许不会想到为了打黄沙会加工了一首民歌,竟创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生命——一首最有山东味、最有沂蒙山味的名歌。
这首古朴无华的歌,代表勤劳朴实的沂蒙人民,代表“以艰苦朴素为荣”的精神,为当代人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会主义荣辱观,为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下了基础,广大党员有责任把这种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邂逅四:“吃水不忘挖井人”
—慰问敬老院老爷爷
7月22日,实践团成员和县广播电台、薛庄镇团委工作人员一同来到聂家庄敬老院。在杨院长的带领下,我们与敬老院的负责人、12位老进行了亲切的交流。通过与敬老院院长及其负责人的交谈,我们了解到聂家庄敬老院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费县民政局建立的第一批养老服务单位,费用全部由政府、村委会出资,服务对象大多数为孤寡老人,贫困老人。目前敬老院内有12位老人,7位工作人员,其中老爷爷的年龄梯度从60多岁到92岁高龄,平均年龄80多岁。在当地民政部门和看护服务人员的照料下,老人的身体都非常健康.
随后实践团成员对老人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关心问候。其中一位92岁高龄的爷爷,慢慢地伸着手指数着:“我来这已经有13年了!”。在与一位55年出生,今年64岁的老人交谈中,他告诉我们:“他来这4个月了,生活的挺好,这里的生活环境也挺好!我们平时聊聊天,下下棋,还可以种种瓜果蔬菜。”一位83岁的老爷爷,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开心农场”。农场里种满了瓜果蔬菜,有豆角、辣椒、秋葵、玉米、大葱、葫芦等。参观过程中,老人还摘了唯一一个成熟的秋葵送给了杨院长。老人一直在强调,“我们虽然年龄大了,老了,但是我们还能干活,还可以自力更生。”这种不服老的劲儿,这种朴实的性格,也是沂蒙精神的延伸吧! 实践团为老人们准备了大米、面粉、花生油、酸奶以及水果若干,杨院长为83岁依旧劳作的老爷爷亲手拨开香蕉送到手边以表达敬意。实践团成员亲自将香蕉送到了各位老爷爷手中,并将准备好的红领巾给各位爷爷系上,系上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敬意,更是激励我们要不忘传递尊老爱幼的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当我们拿出党旗合影留念时,一位92岁的老爷爷自然的向党旗敬礼。这是革命老区人民的一个缩影,他们心中永远铭那段艰苦却又光荣的革命岁月。爱军爱党爱国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老区人民心中是一生的信仰。哪怕岁月流逝,英雄迟暮,92岁高龄老人依旧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敬意。
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没有战火的洗礼,我们的重任是自觉维护社会的和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邂逅五:“枪杆子到笔杆子”的文化传承
7月22日上午,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费县抗大中学(原抗大一分校)进一步学习沂蒙精神。
在薛庄镇团委曹书记、抗大中学刘书记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抗大浮雕墙,浮雕画面绘声绘色的展现了抗大一分校的前世与今生。“坚持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是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又一笔精神财富。漫步在这个曾经充满智慧取得大青山突围胜利的‘思想据点’,我们移步到了石碑前。石碑的序言里详细记录了各单位及其个人对抗大一分校建设做出的贡献;同时满满的记录着祖国各地送来的祝福:有从抗大一分校走出去参加过大青山突围战役前辈的寄语,也有参加过孟良崮战役革命老前辈的关心问候。
接着我们参观了抗大的图书馆、书画展室、校史馆,重温了抗大历程。时隔6年回到母校的钱庆国学长献唱了《抗大校歌》。“最后,实践团成员静坐在碑文前的石亭下重唱了《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沂蒙山质朴的民风、热情的人民、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对抗大中学的参观洗涤心灵、催人奋进。我们感恩抗大老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和对沂蒙老区、抗大中学的关怀和挚爱,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传承这份永不言败、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抗大精神。
邂逅六:齐鲁文化的“代言人” —刚正不阿,中华儿女之楷模
7月24日下午,我们来到了颜真卿的故乡的一个缩影——费县颜真卿纪念馆。
颜真卿为官清正廉洁,尽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并且有很高的书法造诣,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进入颜真卿作品展馆,大家就被墙上一张张书法作品所感染,一幅幅作品为我们形象展现了颜真卿刚正的品格,他的字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他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参观期间,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颜真卿的生平事迹,了解到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的事迹,即使这样,他还是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
在建党月期间为深入学习了颜真卿刚正不阿的品质,坚定了崇高理想信念、树立了“爱党爱军、开阔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事业追求, 通过本次学习和参观,颜真卿给我们确立了正确的榜样,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他的实干精神和刚正不阿的为人品质,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传承这份真强实干和刚正不阿的精神,将以更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增砖添瓦!
与沂蒙的红色邂逅到此结束了,但是我们对红色精神的追随和学习却永不止步。此行值得一提的是,费县电视台声称:“受教育,讲才干,做贡献,送温暖,社会实践是一扇窗户,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电子学院‘红色沂蒙,青春筑梦’青年实践团通过这扇窗户,对薛庄镇红色文化革命精神进行了探索和学习,希望他们把实践中所学、所讲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并对我们以“红色沂蒙,青春筑梦”重温当年革命精神为主线的实践活动提出了高度认可和大力赞扬,七月二十五日费县综合频道《费县新闻》专题报道。
于此同时,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被费县团委推送到了“青春费县”的微信公众号上。费县团委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继续深入开展了“三下乡·千村行动”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我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与费县团委取得联系并讨论后,加入到了“三下乡·千村行动”的队伍中。据统计,共有60个高校实践团队赴费县35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开展志愿服务和调研实践活动,我院实践团便是青春费县报道的10支队伍之一。
亚里士多德曾说:“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在与社会与生活的交流之中得到真正的成长,是人自我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红色沂蒙,青春筑梦”之行收获的就是行为的德。“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种沂蒙精神是红色精神,也是时代精神。我们不仅被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为人民、为党和国家尽心服务的这种大义精神所震撼,更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以此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践行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那样的话,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工作干好,还有什么个人私利不能舍弃,还有什么理由不为党的事业拼搏进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学习吧,实践吧!只有学习先烈精神,将沂蒙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做一个无私无畏的青年人。